完全性肠梗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了个谱X光CTMRI傻傻分不清楚 [复制链接]

1#
治疗白癜风最新方法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map.html

“医生,为什么要拍CT,拍个X光不行?”

“医生,核磁共振(MRI)是啥玩意,有辐射吗?”

医院影像科,每天都有不少病人会有类似的疑问。“拍片”是清远人对相关影像学检查的俗称,主要包括X光检查、CT检查与MRI检查,但是却鲜少有人知道这三者的区别。为什么有时候X光片子上已经看到了明显的骨折,医生还要求再拍个CT看看?为什么有时有患者腰痛厉害想拍个X光看看骨头,医生却建议要做个腰椎的MRI?这些到底有什么区别?怎么分清楚?都能筛查出哪些疾病?医院影像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冉慕光为大家详细介绍,看病“拍片”,那些“照相机”区别到底在哪里。

医院影像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冉慕光指导团队医生分析影像报告。通讯员供图

X光:就像把面包压扁了看

首先来说说X光检查,X光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具有穿透性、感光作用、电离作用等特性,线检查是骨科使用最多的辅助检查,我们通常所说的”拍片”大多数就是指拍X光片。

其优点是简便快捷,体位摆好,几秒钟即可完成检查,全身各部位均可使用,辐射剂量较小,而且价格经済实惠。

“X光呈现是一个平面,其最大缺点是受制于深浅组织的影像相互重叠和隐藏,有时需要从多个方位,正、侧、斜位等多次多角度拍摄X光片。”冉慕光说。就像一片面包或一块棉花,看不到里面的纤维纹理,但用手压瘪了会清晰一些。

而且X光对脑部组织、腹部、肌肉软组织的显示区分度较低,使用明显受限,对微小的病变如细微骨折容易出现漏诊、误诊。

X线诊断用于临床已超过百年,尽管现代影像技术,如CT和MRI等对疾病诊断显示出很大的优越性,但并不能取代X线检查,一些部位仍主要使用X线检查。由于X线具有成像清晰、经济、简便等优点,X线诊断仍是影像诊断中使用比较多和最基本的方法。

“骨肌系统和胸部多是首先应用X线检查。”冉慕光介绍说,胸部X线检查主要用于支气管炎症及扩张、胸腔积液、气胸肺间质病变等;腹部X线检查主要适用于食道静脉曲张,食道裂孔疝,消化道炎症、溃疡、肠梗阻、胆囊炎症等诊断;骨、关节X线检查主要用于骨折、炎症性和退行性骨、关节病、脊椎形态改变等。

CT:像把面包切片看

CT的本质还是X线,但结合了计算机的强大运算能力,即X光会分层穿过人体,对应厚度的检查组织通过电脑计算后二次成像。

“就像把一个面包切成片,分层看横切面,不重叠。”冉慕光介绍,和X线相比,CT的密度分辨率高,避免了组织重叠,可以清楚显示脏器内部结构,在临床应用广泛。CT扫描的适用于检查颅脑、脊椎脊髓、腹腔、盆腔、后腹膜腔、纵隔、大血管等。

按病变来说,CT最适于查明占位病变,如肿瘤、囊肿、增大的淋巴结、血肿、脓肿和肉芽肿等。对这些病变,CT可查明其大小、形态、数目和侵犯范围。对某些器官的癌肿,CT可决定其分期和手术切除的可能性。

磁共振像摇一摇再看

磁共振利用磁场使人体组织成像,它能够从人体分子内部反映出人体器官失常和早期病变。简单说就相当于用手摇一摇,让里面的水振动起来,再平静下来,感受一下里面的振动。所以,磁共振也被戏说为是“摇摇看”的检查。冉慕光说:“磁共振成像检查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成像,所以是没有辐射的。”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高科技检查设备,无X线辐射,对人体无危害。MRI图像非常精细、清晰、逼真,是颅脑、脊髓、骨与关节软骨、滑膜、韧带等部位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MRI之所以优于CT,是因为MRI软组织对比度高,能准确地分辨脑皮质(灰质)、髓质(白质)和神经核团,尤其是脑髓质疾病、肿瘤、水肿等诊断的敏感度更高。MRI还能进行任意方位断层扫描,定位准确。

MRI对颅脑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性,目前,螺旋CT和MRI对脑部疾病的诊断作用仍互为补充。冉慕光介绍,头颅外伤的诊断MRI不及螺旋CT敏感。MRI难以发现新鲜出血,不能显示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且MRI检查时间较长,容易产生运动伪影。

但是MRI检查前有一定的检查禁忌,体内留有金属物品者,如金属假体者、金属假肢等、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妊娠三个月内的孕妇不宜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前要先告知医生。

有辐射,但在安全范围内

X线、CT由于电离效应,会产生一定的辐射。但实际上,在放射性检查中的辐射量,带给人体的伤害远远比想象中的低得多,日常医疗照射剂量的辐射在安全范围内。“一次普通的检查,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并不大,无需过多的担心。”冉慕光说。

X光、CT、MRI三者因其成像原理不同,在不同疾病的诊断上各有优缺点。选择拍什么片,需要医生根据安全快捷、准确方便、先廉后贵、避免重复的原则进行选择。“当然,‘拍片’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检查手段,要明确诊断必须结合临床实践情况,根据患者病史、症状、体征等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避免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