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府逐瘀汤,顾名思义,可解决瘀血类问题。中医有9种体质,血瘀质是其中一种,血和气一样,循行在血管中,通行全身上下,濡养内脏,输送营养,参与代谢。如果血气不畅,运行受阻,流速减缓,身体会出现滞、涨、痛、瘀等症状,常说的痛则不通,就是这个意思。
血府逐瘀汤,是中医闻名方剂之一,与小柴胡汤、五苓散、肾气丸等著名方剂近千年、千余年的历史相比,它是“后辈”,约出现在清代道光年间,距今不到年,首创者是医学家王清任,记载在《医林改错》一书。
血府逐瘀汤是用于化瘀消阻的,那么“血府”是啥意思?
古代由于封建礼教禁锢,限制了学者探索人体奥妙的脚步,古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构成,仍在“猜想”的阶段,出现肺有4叶、用心脏思考等误解。
而同时期的西方,早就在解剖学支持下,形成现代医学雏形。到了清代中后期,王清任对西方医学描述与传统中医不同之处,大胆求证,甚至到乱坟岗查看遗体,提出了许多不同于传统中医的认识论断,血府就是其中之一。
血府是在人的胸腔隔膜位置,存有血液,这就是血府的出处,虽然现代看来仍不太准确,但在当时是巨大进步。由“血府”衍生的“血瘀”、“化瘀”理论,创立了“血府逐瘀汤”,还有其他多个除瘀方剂,王清任成为活血化瘀类的重要代表人物。
体内有瘀阻,血行不畅,这样会出现系列问题,有的辨证不准确,就会出现南辕北辙、越治越差的情形,长期不调养,会出现很多怪病、奇症,男人多见于疼、痛、虚、弱、麻等,女人则是郁、滞、晦、带下、痛经等问题,久治不愈,反反复复。
血府逐瘀汤,由11味中药组成,兵分三路,对症解决各类瘀、堵引起的问题:
第一路:桃仁、红花、赤芍、生地、当归、川芎,有人一眼就看出,这是“桃红四物汤”,只不过生地取代了熟地,赤芍替换了白芍,这些都是活血化瘀的良药、主药,一通猛窜猛冲,把体内的瘀血化掉。
第二路:柴胡、枳壳、赤芍、炙甘草,也有人认出来了,这不就是“四逆散”吗?里面的枳实被枳壳替下了,白芍被赤芍替下了。四逆散是通气助气的,将其接入血府逐瘀汤中,取的就是调整气机的作用。
其中第一路、第二路用药是同步进行的,中医认为,气血不分家,行气必可助化瘀,化瘀则气脉自通。
第三路:桔梗、牛膝,桔梗是上升作用,它可助疏通的气机运行,引导气向上窜;牛膝是下沉作用,它可助血行向下,这两味药实际是将气、血分开,各行其道,相得益彰。
所以,血府逐瘀汤,实际上是“桃红四物汤+四逆散”的组合,再加上引气导血各归正途,将人体气血“改邪归正”,基于这个思路,可对付大部分因瘀、堵所致的怪病、奇症,效果突出,也被人称为“活血化瘀第一方”,但该方祛邪为主,久服会伤正气。
血府逐瘀汤是汤剂,现代人为了服用方便,制成了丸剂和胶囊,在药店可自行选择。
那么,血府逐瘀汤作为活血化瘀名方,古代治怪病,现代它的用武之地在哪里?
1、头痛类病症,如缓解高血压、神经类头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脑动脉硬化类头痛。
2、胸胁类病症,预防心绞痛,治疗胸膜炎、心率不齐、动脉炎,静脉炎,化解外伤瘀血、胁间神经痛和骨折。
3、消化类病症,多见于脾肿大、肠梗阻、神经类呕吐,对慢性肝病有一定作用。
4、妇科类病症,月经不调、痛经最多见,对产后腰痛、更年期综合征、乳腺增生等也有一定作用。
5、皮肤类病症,湿疹、荨麻疹、皮炎、瘀斑等。
6、精神类病症,患者精神并不差,但会有失眠、神经功能失调等问题。
用药需遵医嘱,由于血府逐瘀汤有较多的活血化瘀行气的药物,不是血瘀证不能用,有凝血功能障碍、服用了抗凝剂的人员不能用,孕妇是不能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