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南,重庆某某中介机构从事代理记账业务审批的业务,受理。”“云阳,云阳县某某保洁有限公司注销登记的业务,办结。”在位于重庆两江新区的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大屏幕上,不断更新着当前全市各个区县、部门业务办理的情况,所有办理的信息和数据都汇集在了“云端”。这是重庆智慧城市运行管理的一个小小缩影,也是“云长制”作用发挥的核心载体。
全市已形成政务云服务体系
“‘云’是公共信息基础设施,数据‘上云’后需要有人进行管理,‘云长制’就是这套管理体系。”重庆市大数据发展局负责人表示,数据只有“上云”后才能消除“肠梗阻”,从而被更好地共享应用。同时,“上云”后的数据还需在数据治理、安全防护等方面从顶层设计到技术规范进行统筹,因此无论“管云”“管数”“管用”都需要“云长”。
为此,去年3月,重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作出“探索实行‘云长制’,在‘管云、管数、管用’上下更大功夫”部署。同年6月,《重庆市全面推行“云长制”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建立起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总云长”,政法、交通等6个系统设“系统云长”,各区县政府、市级各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各单位“云长”的架构体系。
目前,重庆已初步建成数字云平台,形成政务云“一云承载”的云服务体系,全市信息系统“上云”“整合”分别达到85.7%、50.6%,“上云”“整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同时,运管中心目前已接入24个市级部门及10个区县、12个企事业单位的79个系统、18个综合应用场景,为“一键、一屏、一网统筹管理城市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管云”“管数”“管用”三管齐下
“‘云长制’实施一年多以来,通过管云管数管用‘三管齐下’,全市数据管理已形成完备的支撑体系。”重庆市大数据发展局负责人介绍。
其中,“管云”方面,确定了阿里、华为、腾讯、紫光、浪潮等一批政务云服务商,面向各政务部门和市场主体形成项云服务清单,初步建成数字重庆云平台,形成“1+N”的“大云牵小云”体系。目前,全市已有32个市级部门上云率达%,23个市级部门整合率已达75%以上。
“管数”方面,推动出台了《重庆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公共数据开放管理暂行办法》,对政务数据和公共数据采集、汇聚、共享、开放、应用、监督、安全管理进行全面规范。川渝地区政务数据共享系统实现互联互通。持续开展全市政务数据资源目录更新完善工作,预计到年底,将实现政务数据资源共享接入类。
“管用”方面,出台了《重庆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年)》,构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建设框架。首批17个“小切口、大民生”智能化应用场景建成上线;近80%医院实现网上预约诊疗服务。“渝快办”在线办理事项增至项,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覆盖;“渝快融”注册用户达23万家,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服务融资亿元。
创新建立“总云长”和“系统云长”制度
实施仅一年多,“云长制”如何实现在重庆的快速发展?重庆市大数据发展局负责人表示,首先,“云长制”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破除大数据“聚通用”领域体制机制障碍的一项重要改革创新举措。重庆在推进“云长制”过程中,还创新建立了“总云长”和“系统云长”制度,形成了“总云长”指挥、“系统云长”督促、“云长”落实的良好生态互动。
“为协助‘总云长’‘系统云长’工作,重庆在市大数据发展局设立市‘云长制’办公室,还建立了一系列考核评估机制,确保既定目标任务执行到位。”该负责人说,比如,在信息系统上云、整合方面,合理设置了考核指标,成为各级各部门落实“云长制”的“硬杠杠”;又比如,在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方面,明确凡是未上云的系统原则上不安排运维费用,凡是未上云的市级部门和单位从严控制新建、续建项目,凡是未上云的区县原则上不再支持信息化项目;再比如,为确保相关任务落实,专门组建服务督导组,深入一线从政策、技术、管理等多个层面开展督导,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问题。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张瀚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