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男性,5岁。高血压病史10年,间隙性腹痛多月,餐后加重,常规B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图1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增强CT横断面见肠系膜上动脉内附壁血栓形成(图1A,箭头),管腔中央仍有造影剂流过。CTA矢状位见肠系膜上动脉残留管腔明显狭窄和低密度附壁血栓形成(图1B,箭头)。CT定位片见腹部肠道扩张积气(图1C)。
直接征象:肠系膜上动脉管壁增厚,平扫可见动脉硬化的钙化斑块,增强后增厚管壁为低密度,中央开放管腔内可见造影剂,横断面可测量管腔狭窄程度。如血栓脱落,血管腔内可见充盈缺损或血管闭塞,此时即发生栓塞。CTA类似与DSA,可以显示血栓发生部位和长度。
间接征象:肠壁水肿增厚、肠腔扩张、肠系膜增厚水肿、肠壁强化不均匀或出现无强化区以及肠壁坏死造成的肠壁、门脉内积气等。
肠壁缺血可由动脉或静脉因素造成,故除了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以外,肠系膜上静脉栓塞也是其原因之一。肠系膜上静脉栓塞较动脉栓塞少见,可由肿瘤性、炎症性、门脉高压造成,也可由血液系统疾病和口服避孕药引起。其临床表现和病程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基本相同,故过去只有依靠DSA才能鉴别。目前增强CT和MRI横断面能显示血栓形成或栓塞的部位到底位于动脉还是静脉,从而准确快速地鉴别这两种病变。
CT扫描速度快,相对禁忌少,临床应用广泛。过去该病诊断需经DSA检查,目前无创伤性CTA和MRA均能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和血管狭窄程度,以及随之而产生的肠缺血征象。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多继发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腹主动脉夹层、肠系膜动脉内介入治疗、慢性腹腔炎症(如慢性胰腺炎,和各种血管炎)如类风湿、贝赫切特综合征、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好发于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可造成小肠缺血;典型症状为餐后上腹部及脐部反复发作性疼痛。由于腹腔动脉之间有丰富的侧支循环;所以除非发生急性小肠梗阻;一般多为慢性病程。由于症状无特征性,早期确诊很困难。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