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肠梗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复发转移性GIST的外科手术治疗第五弹手 [复制链接]

1#

接上一期话题,对于晚期GIST,我们知道了手术最佳时机,是靶向药物有效时,肿瘤缩小时进行手术,效果最好。也就是说主动出击手术切除,比被动的等到肿瘤耐药反弹后再手术更加合适。当然这是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毕竟在患者靶向药物有效时进行手术治疗,一旦出现手术的并发症,甚至患者死亡,这一结果对于外科医生来说是灾难性的。如今的医患关系我不说大家也都非常清楚,在人人争做“事后诸葛亮”的今天,这样的外科并发症不仅得不到患者的理解,甚至连同行也不会理解,大家都会质问你“这个患者明明靶向药物疗效很好,为什么还要去做手术?”。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根据前面一期提到的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Dana-Farber癌症中心的研究,晚期GIST手术的总并发症率为28%(个患者做了总共次手术,其中个患者出现了个并发症),III级以上的并发症率为18%(定义为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的),共7个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8%。根据我们团队初步统计的数据,在总共20个患者进行的约30次手术中,暂时没有二次手术和死亡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患者两个,分别是术后的腹腔少量出血和术后的肠梗阻,均经过保守治疗痊愈。

谈及我们团队对于晚期GIST手术治疗的初步结果,不能说我们的水平比美国专家更高。我们的成绩建立在对于晚期GIST疾病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上,这是前人的功劳。如前所述,晚期GIST的手术并不能完全将肿瘤切除干净,后续治疗效果完全取决于有没有有效的靶向药物来控制残留的肿瘤,所以这个手术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微创。只要能切除转移瘤,创伤越小越好。下面来看一个具体的病例。

女性患者,因小肠GIST伴肝脏和腹腔转移进行伊马替尼治疗,进行治疗时基线CT如图一,可见肝脏多发转移病灶和腹腔多发转移病灶。

图一可见患者多发转移病灶,包括肝转移和腹腔转移

治疗过程中患者病灶均逐渐缩小,评估治疗效果为部分缓解(PR)。随访至口服伊马替尼22个月时,发现肝脏转移中位于胆囊旁的转移病灶耐药变大(图二),其他病灶均稳定。

图二除了第二张图中胆囊旁的肝脏转移瘤耐药,其他病灶均稳定,甚至第四张图原本看到腹腔转移病灶消失

随即给予放射性粒子植入将这个耐药转移病灶灭活(图三)。

图三放射性粒子植入杀灭耐药转移瘤,粒子大部分射线只有1-2mm杀伤距离,可以杀灭肿瘤不会对其他正常器官造成影响

治疗后患者继续伊马替尼治疗并定期随访,在第38个月时即放射性粒子植入16个月出现左肝外叶转移病灶的进展,腹腔转移病灶稳定。随即在腹腔镜下将患者左肝外叶,尾状叶以及腹腔可见的转移病灶均切除(图四)。

图四腹腔镜下将患者左肝外叶(耐药)和尾状叶转移瘤以及腹腔内可见的转移瘤切除

目前是第二次手术后的4个月,复查结果患者腹腔内未出现新的复发病灶。

在上述病例中我们对晚期GIST的耐药病灶进行了两次处理,一次采用放射性粒子植入,一次采用腹腔镜切除,创伤都非常小,患者恢复都很顺利。这样的“手术”,第一到达了去除耐药病灶的目的,第二术后患者身体状况良好,服用伊马替尼和术前耐受情况一样,“手术”真正起到了创伤小而解决了最迫切的问题。

回到本期推送的题目:手术的概念。其实对于晚期GIST的手术,并非开大刀的才是手术。凡是可以对肿瘤进行局部灭活的方式,都可以称之为手术,这些技术包括:射频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的局部放疗,立体定向放疗,γ刀,肝动脉插管化疗以及传统意义上的手术。上述治疗方式和靶向药物治疗的最大不同点在于:需要有目标病灶。对于那些“看不到或够不着”的复发转移病灶则无能为力。

很多患者朋友说我是治疗GIST的专家,我说我只是一个GIST的专病医生。虽然给患者制定的治疗方式不同,但基本原则是一样的。因为所有医生手上的治疗手段就是药物和手术两个,差别在于如何制定治疗策略和选择治疗时机。当然在当今的中国还需要一点医生的情怀和担当,希望我治疗的每个患者都能懂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