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肠梗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父亲郭若愚 [复制链接]

1#

郭若愚(-),我国著名的文博专家、古文字学者。早年师从郭沫若、邓散木、阮性山等大师名家,学习古文字、文物、考古、书画、金石篆刻等多方面的专业,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并在钱币、紫砂、文房、《红楼梦》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非常卓越的研究成果。

《文博专家郭若愚》由其子郭伟亭编写,从郭若愚的“生平”“论文著作”“书画篆刻作品”以及“文选”这四方面向读者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位文博专家的生活、工作、爱好以及所取得的学术成果,其中还披露了其私人日记,用第一手资料还原了这位文博界耆宿的真实生活,值得一读。

序言

郭若愚先生的书房是一间面积仅6.8平米的过街楼,书房的墙上挂一字幅,上书“金梅花室”四字,清雅醇厚的书法,为白蕉先生手迹。郭先生喜梅,还有一段特别的缘由。“我对梅花有特殊的爱好,说起来,差不多已经有半个世纪了那是在一个严寒的冬天,我患病居住在西湖边一所古寺中,是一个月色明亮的夜晚,庭园中的一株虬干繁枝的朱梅忽然盛开。

那时环境的清幽,花姿的焕发,使我精神振奋。此后我的身体就渐渐复原了。从此我和梅花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郭先生正师从阮性山先生学画。“先生授艺,不尚临摹,教以取自天然。”得益于先生的教诲,郭先生因此常常出游野外观赏梅姿,十分景仰寒梅的冰雪傲骨,高洁绝俗的品格,以梅自勉。20世纪50年代,郭先生在上海五马路(今广东路)古玩市场无意中买到一幅明末清初墨梅名家金俊明的《墨梅图》,十分喜欢,挂在墙壁上观赏揣摩,遂给书斋取名为“金梅花室”。郭先生性情平和淡泊,闲暇之余喜画梅写字,也喜游访名山古迹,感受历史文脉,时有感触而撰写旅游小文(详见书画篆刻作品篇和文选篇)。

郭若愚先生热爱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刻苦钻研中国古代文字、工艺美术和历史。他对文博事业辛勤耕耘一生,在甲骨学、古文字、考古、古钱币、古代工艺美术、《红楼梦》研究、书画、篆刻、陶瓷紫砂等领域发表了数百篇很有价值的论文,编著了十数部立论新颖富有见解的著作(详见论文著作篇),对学问孜孜以求,对求学者诲人不倦。“金梅花室”里堆满了各种书籍、图片、文稿资料。这些尘封的图文资料,贯穿了半个多世纪,可追寻到郭若愚先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文革”、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的一些生活痕迹。郭若愚先生一生艰难曲折,但他对事业的追求却始终是不屈不挠,82岁高龄时,他在自传中写道:现在我还利用空闲时间,编著出版一些学术著作,为今后学术研究提供资料。这是一份苦涩和凝重。

后记

“我早两年觉得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医院。”父亲在《智龛金石书画论集》的前言中这样写道。年以后,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医院治疗,社会活动也渐渐淡出。年3月7日到3月24日,父亲因胸闷头晕、心跳加剧而住院治疗,诊断为冠心病。年5月10日到7月1日,父亲住院治疗达52天。这一年,他的身体情况很差,在家时整天觉得困,很疲倦,很长时间睡在床上。我是他的4儿子,排行第六,长期在深圳工作,因见父亲身体越来越差,就辞去深圳的职位,回家照顾父亲。我5月24日回来,医院看他,父亲非常高兴,和我谈话谈了很久。

年9月6日晚,父亲晚饭吃得非常少,到了零点,突然大口呕吐,因没有发烧,医院配了一些药,之后几天也没好转。9月13医院,在医院里验血、做B超反复检查,院方初疑为胃部疾病,虽用了不少药,病情却愈来愈严重。9月24日做胃镜,胃镜报告是浅表性胃炎,但实际的情况远比胃炎严重,病房主任金医生和梅医生根据症状确诊为“不完全性肠梗阻”。10月15日做腹部CT,摄片显示部分升结肠明显扩张伴积液。第二天做肠镜,但未找出病因。10月21日做头部CT,也没结果。10月27日再次做肠镜,仍无结果,医生觉得十分棘手。我与医生探讨进行手术探查的可能性。11月3日医院两位外科医生来会诊,外科主任李医生询问了许多病况,下午做了腹部x片,认为要手术治疗。11月11日外科医生*主任和汤医生来会诊,决定手术探查治疗。11月27日上午8点,外科*主任通知去做CT,很快确诊了病灶部位,是一个在很隐蔽的部位的肿瘤。这么多天来,医务人员为此疑难病症费尽心思,我们都非常感激。事不宜迟,立即开始治疗。中午,汤医生来给父亲插胃管、尿道管,2点40分做手术切除,5点30分手术成功。时父亲已是88岁高龄,做此手术实在不易,也因而恢复缓慢。之后对肿瘤的病理分析,确定为中分化纤维瘤。

在医院治疗恢复期间,上海博物馆、上海市文史馆的领导和同事及亲朋好友多次来探望慰问我父亲,医院领导每逢节日总来看望。在医务人员的精心治疗下,父亲的病情渐渐好转。年这一午恢复得特别好,我真希望他可以出院。其实他更是想回家,不止一次地讲起回家的事。他说“还有好多事要做……”听到这些真叫人心酸,他想着的是为后人多做些事。年春节一过,父亲开始痰中带血,精神状况也变差,他自己感觉不好,很少讲话了。经过几次CT检查,检出癌细胞扩散到右肺,并且发展得很快。92岁的高龄经不起再开一刀,连化疗也被排除,医院的治疗方案使我们觉得绝望,年10月12日9点50分,父亲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刻,家属围着他,内心无比的悲痛。

年10月18日10点50分,在上海市龙华殡仪馆龙柏厅举行悼念仪式,由上海博物馆*委办公室钟瑞缤同志主持并讲话。肃静的大厅里悬挂着父亲的遗像,相片两旁是由上海博物馆民进支部书写的挽联:

菊月落英上博花甲失元老,

重阳沉霞史坛尊前悼杂家。

无愧南国大象智者,

是真名士般若愚公。

父亲生性耿直,疾恶如仇、至诚待人,在工作中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虚伪。他不是人云亦云的巧伪人,在是非面前敢于直言,不怕得罪于人。父亲胸怀抱负,一心努力工作,要为文博事业作贡献。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治挂帅”,*治运动不断,上班要*治学习,常要下乡劳动改造思想,要进行学术研究可真是天方夜谭。40岁那年,他在日记中写下《四十小影》,从中可见他心中的郁闷:

四十年悄悄地过去,

毫不觉得有什么可以留恋。

我没有超人的才智,特殊的机遇;

那么平平淡淡的—

大海不波,晴空万里,

一切生命自生自灭。

在我空旷的胸怀里,

没有一丝浩气。

再过四十年吧,这并不遥远的岁月,那时是公元年。

尽管如此,他还是任劳任怨、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尽可能地做一些研究工作,胸怀极其坦荡。他觉得世事一切都应顺其自然。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迎来了春天,父亲虽然过了精力最旺盛的年龄,但他依然满腔热情地投入研究,参加社会上的文化活动,发挥余热。走过漫长坎坷人生路,郭若愚深感人生不能要的太多,而要为社会多做些事。所谓“养生以养心为主”,“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不病”,就是面对功名利禄心不贪,身临逆境坎坷心不畏。他心平气和,身体各器官就平衡运转了。可是要达到这番境界,人生需要有多少的感悟啊。(摘自《心态平和的文博专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编,《世纪》年第2期)

父亲的一生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本书献给我敬爱的父亲,本书编写过程中,王钜春老师和闵颖学长给予诸多帮助,蒋炳昌先生和茅子良先生热情地协助出版工作,还有家属和许多关心本书的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