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肠梗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医案不全性肠梗阻腹痛案 [复制链接]

1#

腹痛案

不全性肠梗阻

_

朱某,男,24岁

年11月20日因“脐腹胀痛半年”就诊。病起于年4月残余脐带疝术后,此后一直心情怫郁。近半年出现绕脐腹胀痛,更衣曾一度日二三行,经治后现日一行,仍便溏,尿不尽。舌红,有芒刺,苔*腻,脉细涩。当日腹部CT示:1.全组小肠及升结肠积气,第5、6组小肠多发气液平,考虑不全性肠梗阻可能;2.肝胆脾胰及双肾未见明显异常。既往史:脐带残部过长术后、慢性乙状结肠炎、直肠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前列腺炎病史。

西医诊断:不全性肠梗阻。

中医诊断:腹痛(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处方:柴胡10g、枳壳10g、赤芍15g、白芍30g、炒当归15g、苍术15g、莪术15g、砂仁10g后下、川芎10g、生地15g、桃仁10g、红花6g、延胡索20g、失笑散15g包。7帖。

二诊

年11月27日。脐下胀痛有减。舌红,苔薄*腻,脉细涩。上方莪术加至20g、延胡索加至30g,加乌药15g,再进7帖,以固疗效。

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受阻,称为“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是指肠道还没有被完全阻塞,仍有部分食物、水、气体通过。属祖国医学“腹痛”、“腹胀”、“呕吐”、“肠结”、“关格”等范畴。中医药治疗不全性肠梗阻较有优势,能显著改善症状,部分不全性肠梗阻可获逆转。本病多由肠道湿热酝酿而成,与气机失调,浊气不降有关。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但“通”者,绝非单指攻下通利,应依其证候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定治法。王师认为本例患者术后腹痛且胀,其病起于肝气郁结,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气滞则血停为瘀、水阻为湿,气、瘀、水、湿壅结于肠道,肠腑不通而作腹痛。结合四诊,本患者病位在肝脾、大肠;治当以调气活血,行气化湿。

本案初诊时热象不显,予血府逐瘀汤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配以砂仁燥湿行气;苍术燥湿运脾;莪术活血理气;失笑散活血化瘀;延胡活血定痛,共成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剂。效果理想,腹痛缓解。二诊时症状减而未除,行气活血止痛之力仍需加大,故增莪术、延胡索之量,并加乌药通行下焦气机,疏散凝滞之气血。

莪术能行气止痛、消积散结、破血祛瘀。贾所学《药品化义》言其:“味辛性烈,专攻气中之血,主破积消坚,去积聚癖块,经闭血瘀,扑损疼痛。”莪术破血之外更能行气,缪希雍《本草经疏》言其:“气香烈,能调气通窍,窍利则邪无所容而散矣。”王好古认为莪术可以益气,蒋溶言其“破气中之血,血涩于气中则气不通,此味能疏阳气以达于阴血,血达而气乃畅,放前人谓之益气。”王师临证用之,除用其破血治瘀血所致诸证外,还用其行气消积。本案经腹部CT发现全组小肠及升结肠积气,第5、6组小肠多发气液平,考虑不全性肠梗阻可能。此是气水积滞肠腑,腑气不通。脉涩是内有瘀血,故在血府逐瘀汤基础上加用莪术,既能行气消积,又有破血通络之功,则小肠梗阻自能解除。

本案以“通”字立法,而患者腹部CT结果也提示确实存在不通,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中医辨证的正确性,正是借西医CT诊断之力而为四诊延伸的一个具体应用案例。

注:本文所涉及方药仅针对当时患者有效,请广大读者切勿盲目试用,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该医案源自《浙江中医临床名家系列丛书·王坤根分册》

扫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