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肠梗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几年难以下咽的代食品 [复制链接]

1#
天津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89.html

代:代替。可以是代课、代销、代理、代表、代码、代号、代办,都能说过去,但是到了食品也要代替的时候,到嘴的肯定就不是什么有营养的东西了。说到代食品,那还是我上小学时的事情。

上小学,严格的讲,不能算是求学,仅仅启蒙而已。那时不满六岁的我对于上学念书的概念,朦朦胧胧似懂非懂。大人们把学校叫做书房儿,奶奶和别人说,这娃娃太淘气,快省心些,把他送到书房儿去吧,也有些管束。接着托个本家一位叔叔带我报名。记得吴老师和气的问道:叫什么名字?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于是把自己的名字和姥娘、奶妈对我的不同昵称,一股脑儿说了出来。吴老师当然知道取舍,注册成功。原是顽童的我,背起一块毛巾做的书包,摇身一变成了小学生。

小学几年期间,记忆最深的是五八年的大跃进和继之而来的三年困难时期。

五八年秋天开始办食堂,要求把家里所有米面粮食交公。大炼钢铁已经把金属铁器家具都无偿收走,甚至听说个别人家连饭锅也捐了。再说没有粮食米面,用锅的机会大为减少,所以只备陶罐碗筷去食堂打饭就行了。刚开始**的玉茭面窝窝小米绿豆稀粥尽饱吃,想打多少打多少记账走人。可是庄户人节俭惯了,谁敢可劲拿?还不是能吃饱或者不饿了就好。青壮年好劳力都大炼钢铁去了,留下些老年和幼儿秋天粮食也没有全收回来就冻在地里了。有一天晚上突然叫奶奶去收割,见我已经睡熟,来不及说就跟着了。等我半夜醒来,一看相依为命的奶奶不知道哪里去了,留下我孤身一人,在家中寻找一圈也没有踪影。

我虽然没有经过战争年代,但是太平刚刚几年,听大人们讲了很多战乱带来的生离死别,所以一种莫名恐惧顿时涌上心头,急得嚎啕大哭。月明照得院里亮瓦瓦的,幻想中几次看到奶奶回来了,停在院门口就是不进来。叫她也不答应,心里就像天塌了一般,直到现在想起当时的情景仍然是泪流满面。无助的啼哭惊动了四邻,老队长未未爷才告知奶奶提前回来。那时候的我还没有建立起时间概念,现在估计前前后后也就一两个小时吧,但是等奶奶回到家中,我好像经历了好多年一般,使之刻骨铭心。后来我就不能在生活中和书刊影像中看那些生离死别的场景。对于孩子最重要的就是陪伴,这句话使我有了更深的理解。

到了五九年六零年,饥荒逐渐袭来,收的粮食少,交完公粮所剩无多,大食堂更是捉襟见肘,严格限量不再管饱吃,即使糠菜代粮也吃不饱肚子。有一顿没一顿饥肠辘辘,饿得肚痛实在难熬。还有的学生头晕眼花,现在想起来那就是低血糖了。我上学带了些用谷壳做的饼子,好同学见了还要分享。说起谷壳,没见过没吃过的人是不知道的。谷子的核心是小米,然后是细糠粗糠。人们常常说吃糠咽菜,就是艰苦的日子了。所谓谷壳,就是在糠外面的一层,是连粗糠都不如的东西。方言叫做谷汁,查遍字典没找到个合适的字,只好写作谷壳。它就相当于玉米棒子的外衣,是叶子的一部分,不能算是粮食的成分。

那时候人们极尽所能全力以赴,进行了一场特殊的植物学研究,把只要能吃的东西:玉米轴,玉米叶,草叶、草根,树叶、树皮统统拿来,美其名曰“代食品”。尽管是代食品,但是能吃到嘴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挑到甜苣、苦苣和野豆芽都是上品;灰菜、玉谷、榆钱、榆叶、杨叶、洋槐花、柳树芽也是好东西,杏树叶、臭椿叶都不容易到手。能找到胡萝卜缨子、红薯叶子的欣喜,不亚于现在的孩子得到一份旺旺雪饼。用这样的东西果腹,全身浮肿营养不良者比比皆是,便秘肠梗阻更不少见。一个个消瘦的身影,无不在为了填饱肚子忙乎。有人甚至错把苍耳芽当成野豆芽来吃中*致命的。

小学生参加秋收,在地里拔蔓菁,汽车打在地头,拔起多少直接倒在车上拉到城里交公,人们只可以在地里吃,但绝不能拿走一个!蔓菁吃多了会引起淋涩(尿频),但是为了减轻饥饿也顾不得那些了。有些人故意在吃的时候连樱子剥皮,吃上一半留上一半,再吃第二个,这样在回家时就可以多带一个蔓菁尾巴,也算因为这份狡黠而有所收获。我等小孩子看不懂个中奥秘,自然也想不到这些手段,尽管手里也带了些叶子,不过仅仅是一点点而已。

所以我见有些影视作品中缺粮的情景,往往用糠面捏不拢或者米面发霉来演绎,其实真正饥荒的时候,能找到些许可以吃的东西都是欢喜不尽,而从不挑剔它的质量好坏。那年月有谁告诉你什么东西可以吃,就是由衷的关心,自然喜出望外。有谁提醒你哪种植物有*,也就是莫大的爱护,当然感恩不尽。全不指望有什么物质的交流。大老姨姨和表哥存明来看奶奶,把仅有的一个苹果带来半个,让我们欢喜了好久好久,一如光绪四年针穿黑豆沿街卖的情景。

人们之间谈论最多的是如何吃饱肚子,和面后把洗手的面水倒回锅里,吃窝头双手就住不丢一点儿碎屑,喝完糊糊把碗舔得干干净净。记得每天关心我呵护我的小姨姨莲叶,就是因为饥荒而辍学的,同桌培珍也是那个时候离开学校的,其实她们都是很有潜质的好学生。后来国家为了保证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必要营养,特别规定每人每天补助二两粮食,而不是代食品!放学时发个写着学生姓名的小牌,作为领粮的凭据。这样虽然增加了到课率,不过其目的与念书相距甚远,倒不如说是奔着这来之不易的半块玉茭面窝窝去的。

虽然过去了五十年了,但是对于这些亲身经历仍然不能忘怀。上次在讲到肠梗阻一节举例提到了这些内容,学生们一脸惊异,甚至以为是天方夜谭而不能相信。难道仅仅才半个世纪,就会成为被淹没的过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