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性肠梗阻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业怎么选大咖来支招 [复制链接]

1#

这几天,随着全国多个省份陆续公布高考分数线,众多考生进入高考志愿填报阶段——也许,这是他们迄今为止的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场选择。是选择文科、理科还是工科?是看眼前的热门还是看长久的发展?是选学校还是选专业?……在教育部高等教学评估中心和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的支持下,《中国青年报》特地采访了四位学界“大咖”: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荣誉理事长吴启迪,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南开大学原校长龚克,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请他们以自己的人生的阅历和经验为考生们指点迷津。

吴启迪:工科最大魅力在于把图纸变为现实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在芸芸学子和众多家长中广为流传,理工科成为很多人填报志愿的首选。但如今理工科,尤其是工科,昔日风光不再,甚至不少学生还对它有了“误解”:学工科,上大学就为学一门技术或“手艺”,是不是不够高端?学工科专业,是不是只能成为一名工程师或技术宅呢?工科是不是缺乏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如果要选这些专业,它的收入高吗?……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就这些困扰人们已久的工科专业选择问题专访了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荣誉理事长吴启迪。这位工科出身的“大咖”,是中国的智能控制专家、同济大学首任女校长。

“推荐大家学工科,当然是要从我自己来讲,我是学信息工程的,也就是现在的电子工程。我们那个年代叫无线电电子学系,现在叫电子工程系。”吴启迪说,如今,这个领域很热,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通信等都和这个专业有关。

年,吴启迪怀着报效祖国的满腔热情回国工作,最终来到同济大学任教。从自动控制教研室主任、电气工程系副主任、信息中心主任、科技德语中心主任、CIMS研究中心主任、直至校长助理、副校长,无论肩上的担子如何加码加重,作为一名学者,吴启迪从未停止过科研的脚步。

9年中,她以广博的知识、活跃的思维、对高新科技的发展方向所特有的敏锐判断力,针对工业自动化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和主持了12项国家省部级的重点科技项目,其中“FMS中面向对象分布数据库研究”“基于非线性模型的机器人自适应控制研究”“上海第四机床厂箱体FMS控制管理系统”等多个项目成功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近百篇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一些学生和家长因为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说法,比如,工科太苦太累,工作待遇不高等,对报考工科专业心存疑虑。对此,吴启迪说,“现在的人们都喜欢做科学家,不喜欢做工程师,这是一个误区。科学家认识世界,工程师才能改造世界。”

吴启迪表示,之所以有这样的观点和误区,是因为评价体系的不同。在科学领域,有很多对应的奖项,更是可以通过论文的数量等简单指标评价一个人的专业水平。但是工程领域注重实践,并没有那么多奖项和指标光环,因此工程师的地位和重要性被严重低估了。

作为一名女性,吴启迪是那个年代少有的选择学工科的女生。但她认为,工程领域迫切需要更多的女性力量加入,而女性从事工科也有自己的优势。

“我在国外求学的时候,周围除了我以外一个女的都没有,但是这些年来时代在变,工程领域的女性从业者越来越多,也有很多取得突出成就的女性。‘女生学文,男生动手’这样的传统观念可能和长期以来的传统家庭教育有关。但事实上,女性细致、思维缜密等特点如今同样是工程领域不可缺少的,女生一定不要低估自己。”吴启迪说。

从大学毕业赴云南边疆工作、回清华读研、瑞士苏黎世理工学院留学、履职同济校长、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专业领域深耕多年,见证了这一领域的冷与热、起与伏。

她认为,专业的冷热的确会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变化,很多工程师都会在自己的专业大方向上有小的调整和方向转变,但自己之所以会一直坚持在这一领域深耕,靠的是一种获得感。

“当看到我的想法真的成为现实的时候,那种成就感是巨大的。早些年,我们在研究工厂自动化,最后真的在一家工厂里建起了一条自动化的生产线。”吴启迪说,“当我们看到港珠澳大桥的时候,就会想起很多土木工程的专业人才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今芯片话题很火,这就需要机械制造、精密仪器、材料工程等专业的人才。这两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人们也发现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的重要性。”

在吴启迪看来,工科最大的魅力是,“它不光是一张图纸,它让图纸变成现实,当实际的东西放在我面前,我会感到十分骄傲”。

那么,学工科的人需要什么样的特质呢?

“工科是一个不能‘空谈’的学科,它需要把创新的理论转化为实际。第一,工程师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在需要的时候作出正确的工程判断;第二,工程师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因为很多工程项目都是团队合作;第三就是要有想象力,要有动手能力。”吴启迪说。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在吴启迪看来,这句老话如今依然适用,也是她最想告诉年轻人的一句话。

吴启迪表示:“无论学习什么专业,都一定要把数理化的基础打好,如今,同学们在高中阶段已经打下了较好的数理化基础,在进入大学之后依然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特别是对于选择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数学和物理十分重要。”

此外,吴启迪建议,同学们在报考专业的时候可以多了解国家重大战略,“跟着国家战略报专业是不会出大错的”。

龚克:选工科专业要看长远重基础

有人说,工科专业不如其他专业工作待遇好,既要去艰苦的工作环境,又挣不到钱;有人说,工科专业充满了“天坑专业”,选了就只剩后悔的眼泪……

又是一年填报高考志愿季,要不要选择工科专业,如何选择工科专业?为此,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了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原南开大学校长龚克。

工程是解决人类生产生活问题的过程

龚克表示,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是全球工程师的组织,这个组织为工程师服务和代言,维护工程师权益。那么,什么是工程呢?

“科学是发现和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技术则是运用科学知识发明技术方法。”龚克说,工程是解决人类生产生活问题的过程,它的产出是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科学技术只有通过工程实践才能变成产品和服务,工程在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龚克举例说,人们学习了流体力学,也知道一些造桥的方法,但是真正要造出一座能够承重、抗冲击的桥,并且能够美观、经济适用、符合当地的社会民俗文化,这就是工程师要做的事情。

“因此,工程师不仅要学会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方法,还要了解经济、社会、文化、历史、法律等影响工程方案的因素。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条件下,工程解决方案会不一样。工程的产出是产品(包括设施)和服务。”龚克说。

如今,一些人认为,学习科学比学习技术“更高端”。龚克坦言,在在一些人的头脑中,这样的“鄙视链”的确存在。

“但我不赞成这样的看法。从创新过程来讲,每一个环节都有其自身的价值,都是价值链的不同环节,离开任何一个环节,价值创造都不可能实现。”龚克说,如今,当人们面临复杂问题、复杂系统的时候,更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在这些合作过程中,每一个专业工作者都发挥着自己的价值。

中国工程教育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就教育的内容和条件而言,中国工程教育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龚克说。

中国的工程教育有什么样的特点?龚克表示,从横向来看,我国的工程教育体系比较全。“我国的工程教育体系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工程类专业,这跟我国工业结构体系比较全是有关系的。”

纵向来看,龚克指出,我国高等教育中工科教育体系也是比较完整的。“每个专业都建立了从本科到博士的培养体系。”

龚克指出,从历史发展来看,上世纪50年代,我国学习苏联的体制,将工程教育分离于综合性大学,发展了一大批高度专业化的工程学院,如钢铁学院、铁道学院、机械学院、石油学院、化工学院等,现如今逐渐走向综合性发展的工程教育。“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在一个综合性的校园中,学生可以获得一个全面成长的环境,这也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工程教育的重要成就。”

当然,工科教育仍存在一些发展不足的地方,龚克指出,一方面,学术评价过于看重理论论文,缺乏“真刀真枪”的工程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弱化。

“另一方面,我们一直没有摆脱过度专业化的窠臼。我们的专业设置比较多,每一个专业相对比较窄,这些本已偏窄的专业之间又相对比较隔离,不适应跨学科蓬勃兴起的大趋势,我国工程教育在这方面亟待改进。”龚克说。

选择专业要看长远重基础

如今正值填报高考志愿季,是否选择工科专业,选择哪种工科专业成为高考生和家长面临的问题。对此,龚克认为,工科有宽阔的发展前景,工科生既有很好的就业创业机会也有很好的深造机会。工程不仅是工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社会管理的需要。选择专业先看大领域,不必纠结于细节。

“学生选择专业要看得长远。”龚克表示,大学4年是为今后40年打基础的。打基础不等于学会今后所需的所有知识,也不是仅为在某个专业上发展打基础,而是以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为今后自主学习打好基础。不同专业看起来千差万别,但又有共同基础,比如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即使是专业课,对于一个真正会学习的人来说,要能把“专”课学“通”,要有举一反三之功。要通过“学会”专业知识成为一个“会学”的人。只要肯学、会学,之后的职业道路就会非常通畅。具体到专业学习,就要在学好专业的时候,能够超越专业。“有一个词叫深入浅出,在钻得很深的时候,突然就一下子捅破了窗户纸,豁然开朗。”

“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无论是在本专业继续深造,还是跨专业到其他专业做研究生,还是走上工作岗位。一般来讲,一辈子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的机会并不多,因为时代在变、产业在变、技术在变,所以学生需要适应变化,那么大学几年真正带给学生的就是学习的能力和重要的基础知识。”龚克说。

为什么说基础知识如此重要?龚克认为,很多专业的基础知识是相通的,这些共同基础的知识对将来发展是最重要的,可以应付将来专业领域的各种变化。人们在关心前沿技术的时候,应当更多地关心一下这些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知识。

“我特别想反复和同学们说,一定要打好基础。”龚克表示,同学们不要把专业看得那么“死”,要动态看待专业的变化,要看到背后支撑这个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

顾明远:希望更多优秀青年加入教师队伍

6月的一个清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92岁高龄的顾明远先生接受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专访。

随着高考的结束,又有一大批学生即将步入大学校门,填报什么志愿、将来从事什么工作,是考生和家长非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