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卵巢癌的后线治疗包括PARP抑制剂、血管靶向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药物。近期,来自韩国的学者探索了新型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Belotecan后线治疗卵巢癌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全文发表于《BritishJournalofCancer》杂志。
研究背景
约2/3的卵巢癌患者在诊断时处于IIIc或IV期,没有手术机会,应当接受以内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患者,但5年生存率小于30%。尽管经过一线治疗后,70%~80%的患者可以出现完全缓解,但约70%的患者出现疾病复发,最终因疾病进展而导致死亡。根据患者复发时间可以分为敏感复发和耐药复发,对于敏感复发的卵巢癌患者,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仍然有效率,缓解率为65%左右,而对于耐药复发的患者,非铂类药物的缓解率仅为30%。
卵巢癌的后线治疗包括PARP制剂、贝伐珠单抗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这些药物的使用可克服耐药并带来一定程度的获益。Belotecan是一款新型的I型DNA拓扑异构酶抑制剂,可通过抑制DNA的复制从而诱导细胞死亡。前期研究发现,对于敏感复发和耐药复发的卵巢癌患者,Belotecan的ORR分别为17%~33%和14%~19%。
本研究旨在比较Belotecan和拓扑替康后线治疗卵巢癌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研究方法
这是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IIb期、非劣效性临床研究,旨在比较Belotecan和拓扑替康在复发卵巢癌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注册号NCT)。入组患者为年龄≥18周岁,为病理确诊的上皮性卵巢,且既往接受铂类药物治疗后进展,具有一个可测量病灶,PS评分0~2分。有脑转移的患者不允许入组。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Belotecan(0.5mg/m2)或拓扑替康(1.5mg/m2),治疗每三周进行一次,直至疾病进展、患者出现不可耐受*性反应、撤销知情同意或治疗满6周期。
该研究主要终点为ORR,次要研究终点为PFS、OS以及安全性。
研究结果
从年1月至年6月,共计例患者入组,分别有例和例纳入ITT分析和PP分析(图1)。图1患者入组流程
两组之间基线特点均衡可比。Belotecan组和拓扑替康组敏感复发的患者占比分别为2.8%和1.4%,耐药复发的患者占比分别为5.6%和1.4%(图2)。
图2两组患者基线特点比较
疗效分析:在ITT人群中,Belotecan和拓扑替康的ORR分别为29.6%和26.1%,P=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PP人群中,两组的ORR分别为30.3%和25%,P=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Belotecan非劣效于拓扑替康。
敏感复发的ITT人群中,两组的ORR分别为38.5%和33.3%;在敏感复发的PP人群中,两组的ORR分别为41.7%和34.6%。在耐药复发的ITT人群中,两组的ORR分别为24.4%和20.5%;耐药复发的PP人群中,两组的ORR分别为23.8%和18.4%(图3)。两组的PFS同样无差异。。
图3两组的ORR
但ITT人群中,Belotecan和拓扑替康的OS分别为31.5个月和22.9个月,差异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而在PP人群中,两组的OS分别为39.7个月和26.6个月,P=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敏感复发的人群中,两组的OS无差异,但在耐药复发的人群中,Belotecan和拓扑替康的OS分别为31.5个月和15.5个月,差异接近有统计学意义,P=0.(图4)。
图4两组的OS分析
安全性:整体来讲,两组3度及以上血液学或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但3度及以上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在Belotecan组更常见,其中3度中性粒细胞降低发生率分别为64.8%和53.6%;4度中性粒细胞下降发生率分别为15.5%和20.3%。两组3度及以上贫血发生率分别为52.1%和39.1%,4度贫血发生率分别为1.4%和0%。非血液学*性方面,两组3度及以上腹泻发生率分别为4.2%和0.0%,肠梗阻发生率分别为0%和2.9%(图5)。
图5两组的安全性数据
结论
在复发性卵巢癌的后线治疗中,Belotecan非劣效于拓扑替康。
参考文献:1KimHSetal.BrJCancer.Sep30.DOI:10./s46---8.版权声明:本平台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平台对发布的资讯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仅为提供更多信息。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合作联系邮箱:medical_live
talk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