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诊断依据
①明确的恶性肿瘤诊断;
②既往未行或曾行腹部手术、放疗或腹腔内灌注药物治疗;
③间歇性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伴或不伴肛门排气或排便;
④腹部体检可见肠型、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或消失;
⑤腹部CT或X线腹部平片可见肠腔明显扩张和多个液平面。
二、部位与病因评估
一、恶性机械性肠梗阻
梗阻部位:
小肠梗阻:多见恶性肿瘤侵犯、播散;
结肠梗阻:多见肿瘤原发病灶占位;
大肠和小肠同时梗阻:恶性肿瘤侵犯、播散。
梗阻部位可单发,也可多个。
发生原因:
以恶性肿瘤原发疾病为主,多见胃癌、结直肠癌和卵巢癌。
非癌性原因亦可见,术后或放疗后出现肠粘连、肠道狭窄,低钾血症,腹内疝,粪便嵌顿等。
亚型:
①肠腔外占位:由原发肿瘤、肠系膜和网膜肿物、腹腔或盆腔粘连、放疗后纤维化等所致;
②肠腔内占位:原发肿瘤或转移癌腔内生长及恶性肿瘤沿肠壁环形生长;
③肠壁内占位:恶性肿瘤沿肠壁内部纵向生长,皮革肠。
二、恶性动力性肠梗阻
恶性动力性肠梗阻,又称功能性肠梗阻。
原因:肿瘤浸润肠系膜、肠道肌肉、腹腔及肠道神经丛,致肠运动障碍。
亚型:
①肠运动障碍:肿瘤浸润导致;
②副癌综合征性神经病变:多见肺癌;
③副癌性假性肠梗阻;
④慢性假性肠梗阻(chronicintestinalpseudo-obstruction,CIP);
⑤麻痹性肠梗阻:化疗药物神经*性作用等。
三、系统评估
一般状况:
①生命体征:检测心率、血压、体温和呼吸情况;
②症状及体征: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排便排气渐进消失,以及肿瘤
病灶引起的其他症状体征;
③营养状态:常规进行营养状况评估(PG-SGA法),确立营养诊断;
④体力活动状态评分:采取ECOG评分法;
⑤心理测试:针对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怖症状,利用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
脏器功能及代谢状态:
①脏器功能:肝脏、肾脏、心脏、肺脏和骨髓造血功能等检测;
②三大营养素代谢指标、血清电解质监测;
③感染相关指标:降钙素原血清水平监测。
肿瘤学评估:
①病理组织学及分化程度表达情况。个别情况采用细胞学诊断结果;
②明确临床分期,了解病灶部位、浸润情况等详细情况;
③肿瘤标志物血清水平检测;
④肿瘤基因检测;
⑤明确梗阻原因,梗阻分类亚型,部位及数量。
症状体征与梗阻部位的关联:
1)多数起病缓慢,从不全性肠梗阻渐进为完全性肠梗阻。
2)症状与梗阻部位、程度有关:
①部位近口侧者(十二指肠、小肠梗阻)多见间歇性呕吐,呕吐物可见胆汁且无臭味。粪便样呕吐物提示结肠梗阻;
②脐周剧烈疼痛,间歇时间短者提示小肠梗阻。大肠梗阻则疼痛较轻,间歇时间较长;
③排便和排气消失提示完全性肠梗阻,不全性肠梗阻可间歇排便;
④间歇性水样便系因肠道细菌导致粪便液化;
⑤腹部膨胀原因,可见:肿瘤病灶肿大,腹水,肠腔积水积气。
四、影像学检查方法
1.X线腹部立卧位平片:常用方法,显示肠梗阻征象,如肠曲胀气扩大、肠内液气平面。
2.腹部CT扫描:首选影像学诊断方法:评估肠梗阻部位及程度,初步确定临床分期,为治疗方案制订提供依据。
3.胃肠造影:非常规方法,小肠梗阻口服造影、结直肠梗阻灌肠造影确定位置和范围及胃肠异常运动,推荐水溶性碘对比剂。
4.MRI:肠梗阻肠道呈现天然充盈状态,MRI多序列成像肠梗阻积液信号对比明显,无需注入造影剂。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序列有助于肠梗阻病因的良恶性判定。
五、疗效评估与随访
1.近期指标
症状体征;
实验室参数:血常规、粪常规、尿常规,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及营养参数,每周检测1-2次。
2.中期指标
肿瘤病灶评估(单径法)、生活质量评估、体能及营养状态评估。每4~12周评估一次。
3.远期指标
无瘤生存时间(月),疾病进展时间(月),生存时间(月)。
4.随访
所有肿瘤患者出院后均应该定期(至少每2个月一次)到医院门诊和接受电话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