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祖国传统医学并无对不完全性肠梗阻病名的具体文献记载,而将之归于“腹痛”、“呕吐”、“腹胀”、“便秘”、“肠结”、“关格”等范畴,其分别从不同方面和程度上代表着肠梗阻的主要临床特征。不完全性肠梗阻在中西医保守治疗上各有优点,也存在不足。
01了解祖国传统医学对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研究,气滞血瘀证型最为常见
1、病名研究
梗阻病位在大肠,而表现出的呕吐、气喘、胸闷、腹痛、肠鸣等是由梗阻引发的一系列症状和征象。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顺逆脉证之法第二十五“小肠胀,则小腹胀,引腹而痛也”则提出病位在小肠的梗阻会引起腹胀、腹痛。
由于冷热气与饮食气在三焦中的输布畅达失调,使腹内结块,其病位不定,以实为主,造成大便塞滞,“腹内结强”实际上是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一种论述。肠结是一种急性病症,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或因常常呕吐,或因多食生冷及硬物,或因怒后饱食,皆可致肠结”,指出肠结可因饮食、情志所诱发。
“其结多在十二指肠及小肠间,有结于幽门者。其证有腹疼者,有呕吐者,尤为难治”则从梗阻的部位及程度上作出了详细记载,部位多位于小肠、十二指肠、幽门等处,梗阻若出现呕吐则程度较重,治疗难度较大。
此外,此书医案肠胃病门肠结腹疼一篇中提及因情志所伤,肝气郁怒,遂饮食停于肠中,结而不下作疼,此为腹结作疼证,也属不完全性肠梗阻。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首以“肠关格”为名概括肠道梗阻的临床表现。
《医贯·卷之五》提及:“关者下不得出也,格者上不得入也”,将“关格”释义为上为呕吐,下则溺便秘结,实为梗阻呕吐便闭的临床征象。由上可知,祖国医学对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认识起源较早且不断丰富完善,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经验。
2、病因病机研究
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病因病机较为庞杂,可归纳为气滞、淤血、寒结、热阻、湿困、金刃、虫兽、食积、邪*、气血津液的亏虚等病理因素致肠道传导功能失常,形成痛、呕、胀、闭的梗阻症状。其病位主要在肠,但与肺、肝、脾、肾、胃等脏腑的机能密切相关,病理性质常为虚实夹杂,但以实为主。
在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多种病机中,气滞血瘀证型最为常见。《金匮钩玄》曰:“气血中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认为气血瘀滞是诸病之源。小儿不完全性肠梗阻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使食、痰、瘀内结肠腑,气机壅塞,发生腹痛、腹胀。
不完全性肠梗阻是癌症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一则术后正气亏虚,气血调和失于畅达,经脉塞闭,不通则痛;二则气虚久则血虚,肠腑失于温煦濡养,不荣则痛。气虚血虚使肝阴亏虚,疏泄失职,肝气郁结,乘脾犯胃,胃失和降、脾虚生痰,故出现呕吐和腹胀。
不完全性肠梗阻是由于饮食不当、蛔虫团结、燥便内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热、胀、痛、呕、闭的腑气堵塞性症状的疾病,“通则无痛”,治疗应将行气导滞、通里攻下、清热解*为目标。肠道传导功能的正常与君主之官心息息相关,总结出心气不足、肠失传导,心阳不足、寒凝胃肠和心肺不足。
肠失濡润三种致病机理,提出从心论治不完全性肠梗阻的理念治法。不完全性肠梗阻与古籍中“热结旁流”和“寒结旁流”相对应,一是胃肠内实热之火使燥屎坚结,部分津液从旁流下;二是或因阳虚、或因寒凝、或因津亏致使阴寒固结胃肠,糟粕排泄艰涩。
饮食不节、寒邪凝滞、热邪郁闭、气血淤阻、燥屎内结等多种因素影响的肠腑通降传化,故滞塞不通,临床须遵需“以通为用”及“同病异治”的原则。不完全性肠梗阻有其独特的中医特点和治法,盖主因浊*蕴结肠胃,常兼夹气滞、寒凝、热结、瘀血等病理因素,致“中闭”。
水谷精微不得输布,浊气不得下达,反蕴*成邪,治法上需以泄浊通腑为主,并结合兼夹病因病机辅以理气行滞、活血化瘀等治则。因此,虽各医家对不完全性肠梗阻见解各有不同,但基本认为其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遵循“六腑以通为用”的治疗总则。
02了解现代医学对不完全性肠梗阻的认识研究,保守治疗是首选治疗法
1、流行病学特征
急性腹痛患者中15%左右是由肠梗阻引起的。对于成人而言,大肠梗阻中肿瘤占60%,肠扭转占15%-20%,憩室占10%,其他占10%;小肠梗阻中粘连占55-75%,疝气占15-25%,恶性肿瘤占10%,其他占15%。其他原因包括癌症扩散、子宫内膜异位症、炎症性肠病狭窄、肠套叠、缺血性狭窄、放射性狭窄、异物、结石等。
保守治疗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1年内复发率为12%,5年内为20%。结直肠手术后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发生率为14.7%。在短期内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尤其是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保守治疗是首选治疗方式,其理想治疗时间在72小时之内,若无效或合并穿孔出血等考虑及时手术治疗。
2、发病机制研究
不完全性肠梗阻发病机制常与肠屏障功能障碍、菌群移位、机械损伤、术后腹腔粘连、炎症反应、神经心理因素等相关。肠粘膜屏障由四部分组成,包括由肠上皮细胞、紧密的细胞间连接和生物膜形成的机械屏障,由肠相关淋巴组织及其活性代谢物形成的免疫屏障。
由胃肠道分泌的胃酸、粘液和消化酶等化学物质形成的化学屏障,以及由正常肠道菌群形成的关键生物屏障。一项实验研究发现不完全性肠梗阻大鼠IL-1β、IL-6等促炎性因子增多,它们通过趋化和激活中性粒细胞等炎性细胞在肠道内停留,引起肠道广泛的炎性反应和组织破坏。
此外eNOs水平也显著升高,其可诱导产生大量炎性因子和自由基,加速肠屏障的破坏。机械刺激干预后IL-1β、IL-6、eNOs的表达水平下降,可判断炎性损伤反应的减轻和改善。及时早期针对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进行干预和调控,有助于减轻患者全身症状且预后较好。
结语:中医治疗方法多样,无明显*副作用,单独使用抑或是多种疗法共用皆成效斐然,多方研究证实中医特色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相对于基础的胃肠减压、抗感染、肠外静脉补液等常规治疗都更具成效,具有“简、效、廉”的特点,更易为患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