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讯(记者孙骏通讯员张艾萱吴叶青)“吐奶”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现象,很多家长都对此不以为然,“大概是吃多了吧,没关系的”。但家长不知道的是,新生儿有些情况下的“吐奶”或许是某种疾病的表现,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送医治疗。
出生2周后吐奶像“喷泉”,咋回事儿?
小磊出生时有七斤重,是个健康的大胖小子。在医院观察了两天,吃奶和排泄一切正常,便被奶奶抱回了家。大约两周后,小磊突然开始吐奶,且情况越来越严重。小磊的妈妈说:“刚开始每天吐1-2次,量不多,宝宝奶奶也说月子里的宝宝胃小,吃得又多,吐奶很正常,我们便没太在意。可是后来宝宝越吐越厉害,顿顿吐,量也多,严重的时候像喷泉一样,前后吐了半个月,体重不增反减,小脸看着就瘦了。我们实在不放心,医院来看看。”最终,医院新生儿门诊就医后,经B超及相关检查确诊为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需尽快入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该院新生儿医疗中心的阚清副主任医师表示:“新生儿吐奶确实很常见,但小磊这种喷射状、多次、量大的吐奶就有可能是病理性的。其实,门诊中经常碰到因吐奶来就医的孩子,这其中大部分家长对‘吐奶’都存在一定的误解,有些甚至因此延误了病情。”
溢奶?还是吐奶?别再傻傻分不清!
“新生儿常见的吐奶”准确来说应为“溢奶”,主要是因为新生儿胃部容量较小,呈水平状态,且贲门松弛,当宝宝进奶量过多,家长喂奶姿势不对,或喝奶后体位变化、衣物过紧、哭闹等情况下就会出现溢奶,白色奶液从嘴角流出,无压力,宝宝也无痛苦表情。少量“溢奶”是新生儿正常的生理性现象,家长无须过于担心,也不用进行治疗。只要注意适量喂养,喂后拍嗝,避免过度哭闹吸入太多空气,刚喂完奶不要急于换尿布、翻动等,溢奶就会有所改善。
病理性的“吐奶”则表现为奶液呈喷射状,奶液中可有奶块、酸味,严重者或出现*色奶液(伴有胆汁),绿色、咖啡色甚至粪渣样奶液等,吐奶的次数更加频繁,呕吐量也更大。长期吐奶还会出现体重下降,尿量减少等症状。以上情况的吐奶就有可能是某种疾病的表现,需要及时就医,早期治疗。
常见的新生儿吐奶的原因包括:1、宝宝开奶2-3天内出现轻微、少量吐奶,有透明状液体,尤其是剖腹产的宝宝多见,呕吐物多为胃内吞咽的羊水,为正常现象;2、开奶不久就出现持续吐奶,需排除先天性发育异常,如先天性食道闭锁、肠闭锁等;3、出生两周左右,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喷射状吐奶,体重下降,需排除先天性肥厚性幽门梗阻;4、配方奶喂养或混合喂养的孩子出现吐奶,同时伴有湿疹,大便性状改变等,需考虑牛奶蛋白过敏;5、吐奶伴有严重腹胀、精神不好、吃奶不香、排便异常等表现,需考虑肠梗阻、感染等因素;6、早产儿更易出现胃食管反流引起吐奶,误吸导致呼吸暂停等,家长也要提高警惕。
吐奶发生时保证呼吸通畅是首位
不论是“溢奶”或“吐奶”,第一时间正确的处理非常关键。首先应立刻将新生儿头部偏向一侧,清理口鼻内的呕吐物,保持呼吸通畅。随后轻拍患儿背部,观察面色。如有剧烈呛咳、口唇发紫,应立即采取婴儿海姆立克急救法,待婴儿面色转红,呼吸正常,可大医院。
阚清医生提醒,3个月内的婴儿呛奶、误吸导致窒息的风险非常高,所以家长在宝宝发生严重吐奶时,最重要的是及时发现,并确保患儿呼吸道通畅,排除窒息风险的同时尽快就医,切勿慌乱中延误了最佳救治时机。此外,吐奶后立即给宝宝喂水也是非常危险的,极其容易引起再次呛咳,建议至少观察半小时到一小时后再行喂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