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罗尔·史密斯是美国国家公共电台西雅图分公司KUOW的记者兼编辑。
她是美国知名记者。曾七次获得普利策奖提名,
报纸作品曾获数十项国家和地区奖项。
曾被公共媒体记者协会评为年度编辑。
在不了解情况的外人眼中,她的人生幸福美满,风光无限。
但谁又能想到,她曾经历至暗时刻,并深陷其中无力自拔。
但最终她成功地走了出来。
为了自我救赎,为了帮助那些深陷痛苦之中的人们,她把亲身经历汇编成《穿过悲伤的河流》一书。
卡罗尔说:“我们需要通过生命的故事来认识自己,来见证自我,哪怕有些故事要穷尽一生才能说出口。”
我们也需要她的这些故事来帮助我们战胜伤痛,战胜自我,走出黑暗。
卡罗尔顺畅的人生因儿子的出生而完全改变。
其实,在儿子克里斯托弗尚未出生时,就已经被查出有生育缺陷:尿路堵塞、肾功能受损…
医生断言,即使有效治疗,也很难摆脱后遗症。
但在卡罗尔的努力下,克里斯托弗肾脏移植成功。
7岁时,医生推测克里斯托弗有痊愈的希望。
阳光照亮了卡罗尔的生活,她兴致勃勃地准备着圣诞大餐,想好好庆祝。
但医院却打来电话,克里斯托弗突发肠梗阻,抢救无效死亡。
巨大的悲痛压垮了卡罗尔,她蜷缩在她和儿子一起买来的有马鞍和马利图案的床上,嗅着房间里蜡笔、创可贴、橡皮泥、棒球手套的味道。
儿子残存的气息成了她赖以生存的氧气。
她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嘴里反反复复地念叨着:“他出事的时候,我不在他身边。”
一个上伤心欲绝的母亲沉浸在伤痛、自责以及无尽的思念之中。
她的人生似乎永远就只能这样了。
是啊,有什么比丧子之痛更痛的呢?
曾有一个朋友,儿子不幸因煤气中*而亡,从此之后,他戒了酒戒了烟戒了一切业余爱好,甚至断绝了与好友的联系。
他把自己深深地掩藏起来,独自舔舐伤口。
他的人生似乎永远停留在了儿子去世的那一天。
所幸,卡罗尔被救了。
救她的是一篇科普儿童早衰症的文章。
因为儿子的不幸,她开始想着去关心其他不幸的孩子。
她走进患有罕见不治之症的儿童赛思的家里。
见到的赛思年仅10岁,却衰老如八旬老人,满脸皱纹,血管显露,双眼浑浊。
这样的赛思却是一个快乐的孩子。
他带弟弟妹妹去探险,带弟弟妹妹到垃圾场淘宝,去树林里捉迷藏。他是家里的孩子王。
他还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讲故事,穿着大恐龙服演怪兽。
他还会拉着愁眉不展的爸妈去散步。
他不是一个病人,他是快乐的小天使。
卡罗尔感到震撼。在赛思身上,她看到了不一样的活法。
她说:“是赛思让我放慢脚步,看清了孩子们总是活在当下,洞悉了时间的长短并非一成不变,它会因人世间的体验而拉长,生命也会随之延长,无论这段体验是几天、几周,还是几年。”
赛思成了她延续生命的浮木。
之后,她的采访对象由孩子扩大到成人。
有被大火烧得面目全非却勇敢地走出家门积极生活的约翰。
有曾叱咤风云,现在却不得不与病魔作斗争的将*沙利。
有不幸罹患乳腺癌,却还在组织女性关爱互助小组,让那些失去至亲饱受痛苦的人们彼此疗伤的护士格里。
生命之中总是充满各种伤痛,我们从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
但我们还是可以鼓足勇气坚定地活着。
正如海明威所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书中的这些不幸者,他们坚定的步伐激励着作者,也激励着我们这些人。
正如卡罗尔所说:“每一道伤疤,都在诉说着一个故事。故事本身不值得赞美,对其中的思考才是值得铭记的,重振旗鼓的自己才是值得歌颂的。”
她写此书的目的正是“为了铭记那时经历重创后又重新站立起来的自己”。
重新站立起来——愿每一个历经磨难的人都有这样的勇气和毅力。